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玻璃穹顶下,费若秋指尖划过亚里士多德《形而上学》的书脊,这个动作让人恍惚想起她曾经在巴黎击剑锦标赛上,以同样优雅的姿态挥出决胜一剑的瞬间,如今褪去比赛服、换上常春藤校衫的她,正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的身份,开启人生第二赛场的突围。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进攻,更是何时收剑的智慧。”坐在哥大Butler图书馆咖啡厅的费若秋端起拿铁,手腕内侧若隐若现的旧伤疤痕,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隐秘坐标,这位曾代表法国俱乐部夺得欧洲击剑青年锦标赛亚军的华人选手,在运动生涯巅峰期选择急流勇退,于2024年秋季以全额奖学金获得者的身份踏入常春藤联盟。
剑道上的哲学思辨
费若秋的转型绝非一时兴起,在巴黎训练期间,她每周固定参加索邦大学的哲学工作坊。“击剑战术中的‘时机把握’与海德格尔的《存在与时间》产生奇妙共鸣,防守反击的战术思维堪比康德二律背反的辩证逻辑。”她独创的“哲学击剑训练法”曾引起法国《队报》关注,报道称其“将现象学思考融入实战战术”。

这种跨界思维在2023年3月迎来高光时刻,她在马德里世界杯分站赛夺冠后,于新闻发布会上引用尼采箴言:“那些杀不死我的,必使我更强大”——这句话随后被赛事官方刻在最佳运动员奖杯基座上。
哥大申请战的“隐形格斗”
转战学术赛道的挑战远超预期,申请季期间,她白天保持6小时高强度训练,深夜研读黑格尔《精神现象学》。“文书写作比奥运资格赛更煎熬,”她笑着展示手机里存着的23稿个人陈述,“教练说我的防守反击战术用在申请文书中,就是把挫折转化为优势的论证过程。”
这份融合竞技体育洞察与哲学思辨的申请材料,最终打动哥大招生委员会,其推荐人、巴黎高师哲学系教授让·吕克·马里昂在推荐信中写道:“她能在电光火石的交锋中捕捉思维漏洞,这种能力在学术争论中同样珍贵。”
常春藤里的新赛道
如今费若秋的日程表呈现奇特的双轨制:周一到周三沉浸在胡塞尔手稿研究,周四到周六则担任哥大击剑队客座教练,她带教的女子花剑队在2025年常春藤联赛中历史性闯入四强,其独创的“现象学战术分析系统”通过对对手习惯动作的结构化解读,大幅提升预判准确率。
“体育竞技与学术研究同样需要突破思维定式,”在她位于曼哈顿的公寓里,亚里士多德著作与碳纤维击剑装备共处一室,“击剑要求我在0.3秒内做出决策,而哲学思考让我理解这个决策背后的认知机制。”
跨界融合的新范式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格坦言,费若秋的到来激活了校园体育文化:“她主持的《竞技体育中的存在主义》工作坊场场爆满,理工科学生开始讨论萨特的自为存在理论,人文学科学生则主动研究运动力学图表。”
这种跨界影响力正持续扩散,她与神经科学实验室合作的《决策认知在竞技体育中的神经机制》研究,已被遴选为2026年世界体育科学大会 keynote speech,实验室负责人戴维·科恩教授指出:“运动员-学者双重视角带来的研究突破,可能重新定义竞技训练范式。”

窗外哈德逊河上落日熔金,费若秋收拾书本准备前往训练馆,当被问及是否怀念聚光灯下的荣耀时刻,她将哲学笔记塞进印有哥大校徽的背包:“过去我用剑锋丈量世界,现在用思想绘制地图,所谓胜负,不过是认知边界的两次震颤罢了。”
书包侧袋里,金属剑柄与钢笔碰撞出清脆声响,仿佛两个平行宇宙正在轻轻叩击彼此,在这个意义上,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未背离她的剑客之道——只不过如今的赛场,是没有边界的思想星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