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穿白色击剑服、动作敏捷的少年吸引了全场目光,他就是年仅11岁的姜鑫瑞——以凌厉的攻势和沉着的心态,一路过关斩将,最终摘得花剑个人赛银牌,赛后,这位小剑客坦言: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,而场上只能靠自己。”
这句话简单却有力,道出了击剑运动的本质,也折射出这位少年与众不同的心理素质。
击剑被称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,看似优雅实则激烈,选手们头戴面罩,手持长剑,在狭长的剑道上移动、交锋、得分,这项运动最独特之处在于:无论场边有多少教练和观众,当比赛开始,选手只能独自面对所有挑战。
“我刚开始练击剑时,每次比赛都会紧张得手抖,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后来我明白了,紧张没有用,剑道上只有我和对手。”这种认知转变发生在他练习击剑三年后的一次重要比赛中,当时他在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连续追分,下意识地望向场边的教练,却发现无法获得任何帮助。“那一刻我明白了,真正能依靠的只有自己。”
从此,姜鑫瑞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比赛应变能力,每次上场前,他都会做几分钟的冥想,清空大脑中的杂念;比赛中,他会根据对手的特点迅速调整战术;赛后,无论胜负,他都会认真复盘比赛视频,找出自己的不足。
姜鑫瑞的母亲告诉记者,儿子以前是个内向甚至有些羞涩的孩子。“选择击剑纯属偶然,学校课外班报名时,其他项目都满员了,只有击剑班还有名额。”
没想到这个偶然的选择却让姜鑫瑞找到了自己的舞台,击剑运动需要的沉着冷静、快速决策与他的性格特质不谋而合,通过一次次比赛,他不仅技术水平提高,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。
“击剑教会我如何面对压力,”姜鑫瑞说,“每次比赛都是对自己心理素质的考验,赢了不能太得意,输了也不能气馁,重要的是从每次交锋中学到东西。”
这种超越年龄的成熟思考,让他在同龄选手中脱颖而出,他的教练刘志宏评价道:“姜鑫瑞最难得的是他的心理素质,很多小选手技术不错,但比赛时容易心态波动,而他能够保持冷静,即使落后也能一分分追回来。”
击剑运动对选手的要求是全方位的,不仅需要敏捷的身手、快速的反应,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战术思维,姜鑫瑞每天放学后都要进行两小时的训练,周末更是全天候投入。
“我喜欢研究对手的比赛视频,”提到技术训练,姜鑫瑞眼睛发亮,“每个人的打法都有特点,也有弱点,找到这些弱点并制定相应对策,是比赛中最有趣的部分。”

这种善于分析的特点使他在比赛中常常能出奇制胜,在半决赛中,面对一位身高臂长占优势的对手,姜鑫瑞没有硬碰硬,而是采用灵活的步法和假动作扰乱对方节奏,最终以一剑之差险胜。
“那场比赛后我更加确信,击剑不仅是体力和技术的比拼,更是智慧的较量。”姜鑫瑞说。
随着在全国性比赛中崭露头角,姜鑫瑞已经开始设定更高的目标,他希望能够入选国家少年队,未来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。
“我知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。”姜鑫瑞认真地说,“国际上的击剑水平很高,特别是欧洲国家,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努力,中国选手一样能够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。”
他的教练刘志宏对弟子的未来充满信心:“姜鑫瑞最大的优点是他对击剑的热爱和执着,很多孩子训练靠家长和教练督促,而他却是主动加练,自己研究技术,有这样的态度,再加上他的天赋,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。”
对于即将到来的全国运动会青少年组比赛,姜鑫瑞已经开始积极备战。“每场比赛都是新的挑战,我会一如既往地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,不管结果如何,重要的是享受比赛过程,从中学到东西。”
通过姜鑫瑞的故事,我们不难看出击剑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,它不仅是体能的较量,更是智力与心理的双重博弈,选手需要在电光火石间做出决策,同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稳定的心态。

近年来,击剑运动在中国逐渐普及,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接触并喜爱上这项运动,各地击剑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中小学也将击剑纳入课外活动选项,这背后反映的是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——从单纯注重学业成绩到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。
“击剑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,面对压力不退缩,这些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同样重要。”姜鑫瑞说这话时,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。
的确,体育运动的精髓不仅在于竞技本身,更在于它对人格的塑造和培养,像姜鑫瑞这样的小运动员们,在赛场上收获的不仅是奖牌和荣誉,更是受用终身的宝贵品质。
白色的剑道,闪耀的长剑,矫健的身影——这不仅是比赛的画面,更是一个少年成长的轨迹,每一次出击都是对自我的挑战,每一次得分都是自信的积累,姜鑫瑞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胜利不仅仅是战胜对手,更是超越自己。
在未来的日子里,这位击剑小将将继续他的征程,用手中的长剑划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,而他的经历也必将激励更多青少年勇敢追梦,在各自的人生赛场上绽放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