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正快步走向体育馆,他背着一个长长的剑袋,眼神坚定,步伐沉稳,他就是费若秋——一位从法国剑坛崭露头角,如今在常春藤盟校追寻学术与体育平衡的中国击剑运动员。
2023年,当费若秋宣布离开奋斗了六年的法国击剑界,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双学位时,许多人感到惊讶,当时22岁的他刚刚在法国全国锦标赛中获得花剑个人赛季军,被法国媒体誉为“最具潜力的亚洲剑客”。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上升期选择去读书,”费若秋在哥大的击剑馆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坦言,“击剑和学术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命题,现代体育竞争越来越激烈,运动员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开阔的视野。”
费若秋的选择反映了一种新趋势:越来越多年轻运动员开始追求体育与学术的双重卓越,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索萨告诉我们:“费若秋代表了新一代运动员——他们不仅在赛场上出色,在课堂上也同样优秀,这种平衡能力正是顶尖大学所看重的。”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,出生于中国南京的他,8岁开始接触击剑,14岁入选省队,17岁那年,他做了一个大胆决定——前往法国接受训练。
“法国是击剑强国,有着世界上最完善的训练体系和竞争环境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刚到巴黎时,我几乎不会说法语,只能通过手势和示范来理解教练的指导。”
在法国的六年里,费若秋先后师从于著名教练雅克·杜邦和前奥运冠军皮埃尔·盖亚尔,他每天训练5-6小时,同时还要完成高中学业和语言学习。
“那段时间非常艰苦,但也让我快速成长,”费若秋说,“法国击剑注重技术和战术的创新,强调对剑的感知和理解,而不仅仅是力量和速度,这种理念深深影响了我。”
2019年,费若秋获得法国青年锦标赛亚军;2021年,他代表巴黎 Racing Club de France 参加法国团体锦标赛获得冠军;2022年,他在全国成年组比赛中获得个人季军,开始引起国际关注。
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,费若秋面临着新的挑战,作为常春藤盟校学生运动员,他需要同时应对严格的学术要求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。

“时间管理是最难的部分,”费若秋说,“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训练,然后上课到下午,晚上还要完成作业和复习,周末通常是比赛日,有时候累得在图书馆睡着,但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。”
哥伦比亚大学为运动员提供了全面的支持系统,包括学术辅导、体能训练和营养指导,费若秋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,他希望通过学习这些科目,未来能在体育科技领域有所建树。
“击剑是一项古老的运动,但科技正在改变它,”费若秋解释说,“从电子裁判系统到数据分析,从训练监测设备到虚拟现实训练,技术正在重塑这项运动,我希望能够参与这个过程。”
在2024-2025赛季,费若秋代表哥大击剑队参加了NCAA东部联赛,帮助队伍取得了近年来最好成绩,他的技术特点和战术意识受到教练高度评价。
“费若秋带来了欧洲击剑的风格和理念,”哥大击剑队主教练索萨说,“他的加入不仅提升了队伍实力,也为其他队员提供了学习不同击剑文化的机会。”

作为一名在中国启蒙、在法国成长、在美国深造的击剑运动员,费若秋对不同国家的击剑文化有着独特理解。
“中国击剑注重基本功和纪律,法国击剑强调艺术性和创新,美国击剑则更加注重体能和竞技性,”费若秋分析道,“每种风格都有其优势,而我尝试吸收各家之长。”
这种文化融合的特点在费若秋的击剑风格中表现得尤为明显,他的技术动作有着法国击剑的优雅和精准,战术执行则体现出中国训练的纪律性,而在比赛中的爆发力又带有美国体育的特点。
“我认为未来击剑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融合创新,”费若秋说,“不再有纯粹的国家风格,而是每个运动员都能根据自身特点,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技术体系。”
在哥大的求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,2024年初,费若秋曾因肩部受伤暂停训练两个月,同时还要应对期中考试的压力。
“那是我最困难的时期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不能训练,但学业不能落下,我每天去做物理治疗,然后在图书馆学习到深夜,队友们都很支持我,帮我补上落下的课程。”
这段经历让费若秋学会了如何面对逆境,伤愈复出后,他在东部大学联赛中表现出色,获得了“最佳复出运动员”提名。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彭宁顿表示:“费若秋展现了学生运动员的最佳品质——坚韧、专注和平衡,他不仅在赛场上取得成功,在课堂上也保持了3.8的GPA(平均绩点),这令人印象深刻。”
谈到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他打算毕业后继续击剑生涯,目标是参加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,同时也在探索体育科技创业的可能性。
“短期目标是帮助哥大击剑队赢得常春藤联盟冠军,长期则希望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,”费若秋说,“无论将来做什么,我都会留在击剑领域,为这项运动的发展贡献力量。”
费若秋还希望成为中西体育交流的桥梁,他计划在暑假期间回国举办公益击剑夏令营,帮助中国年轻击剑运动员接触国际理念。
“中国的击剑运动正在快速发展,需要更多国际交流,”费若秋说,“我希望能把我在国外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带回国内,帮助更多年轻运动员实现梦想。”
费若秋的故事代表了体育界的新趋势:运动员不再仅仅是单项运动的专家,而是多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,在知识经济时代,体育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。
哥伦比亚大学体育心理学教授苏珊·威尔逊评论道:“费若秋这样的学生运动员证明,体育和学术可以相互促进,体育训练培养的纪律性、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技巧对学习有积极影响,而学术训练培养的分析能力和战略思维也能提升运动表现。”
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临近,费若秋正加紧训练,希望能代表中国参赛,无论结果如何,他已经证明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的运动员成长道路——体育与教育并重,东方与西方融合。
在哥大古老的图书馆和现代化的击剑馆之间,费若秋继续着他的双轨人生,当他身着哥伦比亚大学蓝色队服,手持花剑站在赛道上时,眼中闪烁着既是学者也是战士的光芒——这是一种属于新时代运动员的特质,既有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,也有超越胜负的智慧思考。
“击剑教会我的最重要一点是:人生如剑道,需要进退有度,攻守平衡,”费若秋微笑着说,“在赛场上和生活中,都是如此。”